法律明白人 基层普法忙
发布时间:2023-05-29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5月28日是民法典颁布三周年。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成效显著。作为基层治理和普法宣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全省已有26万余人。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广大“法律明白人”宣传民法典、运用民法典,成为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让我们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典”亮乡村新生活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充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工程,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传民法典,更要重视农村地区。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基数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治观念较弱,是普法的重点人群,做好民法典进农村,对于全省乡村振兴、乡村善治,乃至现代化河南建设,意义重大。

  让民法典进农村,要有一批百姓身边的法律服务队伍。近年来,我省通过建强基层司法所、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等举措,乡村普法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已有26万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乡村一线。应当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他们积极作为、以身示范、宣传贯彻民法典,彰显公平正义,将民法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百姓心中。

  让民法典进农村,还要在普法上下功夫,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内容要精准。要了解农村群众的法治需求和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法典中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农村宅基地纠纷、民间借贷等相关条文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把最受关注的法律知识送到农村群众心坎上。

  形式要创新。“书会+普法”“农民画+普法”“戏曲+普法”……乡村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民法典知识,提升法治意识。

  普法要讲实效。以案说“典”,拉近法律与基层群众的距离,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群众感觉民法典就在身边。基层法律工作者要在办案中普法,在调解中普法,真正实现“调解一件,普法一片”的效果。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典”亮广袤乡村百姓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共同努力,让这部“人民的法典”深入乡村的每个角落,走进每一位干部群众心里,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的法治力量。(徐东坡)

  村里有个新“网红”

  李小平(中)开展普法和治安宣传。受访者供图

  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五龙口镇辛庄村,“有事儿就找‘李民事’”这句话,常被大家挂在嘴边。“李民事”姓李名小平,今年52岁,是村里的民调主任,也是个用大白话在抖音上普法的新晋“网红”,粉丝数千人,获赞几万次。

  5月24日,记者翻看了李小平的抖音账号,其中普法内容占了相当一部分。“出嫁的女儿还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吗”“争吵中,辱骂他人犯法吗”……正对屏幕的他,操着一口乡音抛出问题,通过身边故事阐明法理人情,得到了不少围观好评。

  “只要是邻居啊,就肯定会涉及共同利益,大家别老想占便宜、耍威风,一定要将心比心,互尊互重互谅……”李小平说,这是一条4月份录制的视频。背后就是一对邻居矛盾纠纷化解的故事。

  两个老李,家背对背,一个在屋后檐下搭起雨搭,结果雨全顺着雨搭流到邻居家后墙上。被淋的一家气不过,到镇司法所讨公道,这事儿被分配到了李小平这儿。

  “按照民法典的规定,恁俩算相邻权利人,咱享受自己权利的同时,不能对人家造成损害;再说了,远亲不如近邻,因为这点小事弄得心里不得劲,不值当。”在李小平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疏导中,两个老李握手言和。

  谈起抖音普法的初衷,李小平说道,两年前,辛庄村开展空闲宅基地清理整治时遇到了很大阻力,私搭乱建、强占抢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归根到底还是部分村民法治观念淡漠。”他分析。

  如何增强大家的法治意识?李小平尝试着把村里宅基地管理现状以及村支两委依法对空闲宅基地进行清理整治的方案拍摄成视频,发在抖音并在村民微信群中播放,结果出乎意料:不少村民留言支持,有的还上门表态。这次经历,让李小平坚定了信心:“老百姓不是不讲理,我要做的,就是把法律用大家伙能接受的方法讲好。”

  在李小平的宣传下,辛庄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村风更加和谐;在民调过程中,李小平也深刻感受到了民法典对老百姓的全方位保护。“去年,村里有位幼童溺水,我们与水渠管理方交涉无果后支持村民发起民事诉讼,引用民法典条款赢了官司,让这个家庭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抚慰,这就是法的力量。”李小平说。(本报记者 周晓荷)

  退而不休干调解

  郑兴(中)正在调解邻里纠纷。古国凡摄

  “《民法典》都颁布3年了。咱要学法、懂法、守法,学会换位思考,都是街坊邻居,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可不能再干出过激的事情。邻里和睦、互谅互让,才能家和万事兴。”5月23日上午,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司法所办事大厅内,年逾七旬的新乡贤、义务普法调解员郑兴,正在为群众李玉臣和赵民箱调解邻里纠纷。仅用半小时,就促使两家签订和好协议。

  “玉臣、民箱,你们俩握个手,这就叫握手言和!”坐在中间的郑兴,用双手拉起李玉臣、赵民箱的手,让他们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赵民箱和李玉臣两家是前后邻居。去年,赵民箱在自家房后搭了个雨搭,一下雨,雨水就会滴湿李玉臣家的房子。李玉臣不满,一天晚上,李玉臣把赵民箱家的雨搭砸了个稀巴烂。由此,赵民箱和李玉臣发生对骂。

  而后,赵民箱把李玉臣告到山头店司法所。郑兴受理此案后,深入现场调查,通过讲解《民法典》的相关条款,加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调解结果为:雨搭价值500元,由李玉臣赔偿给赵民箱200元,并赔礼道歉。赵民箱以后不在房后搭雨搭。

  据了解,2013年,郑兴从该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是他退而不休,又当上了乡司法所的义务普法调解员,这一干就是10年。

  近年来,郑兴经常深入群众当中普及法律知识,尤其是多次开展了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学好、用好《民法典》。他义务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社会治安事件等,平均每年都有四五十起,调解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去年初春,刘庄村70多岁农民张万一,因和邻居张群发生宅基地纠纷,带领4个儿子来到张群家门口,双方发生口角,继而厮打在一起。

  此时,郑兴刚好路过,迅速介入:“住手、住手,打人犯法!”郑兴站在双方中间:“走,你们都到村委会,我来给你们调解。”双方来到村委会后,郑兴认真听取双方诉说,并再次到现场查看,了解到张群家宅基地多出10平方米,紧靠河堤,便严肃地说:“宅基地归国家所有,河道不是宅基地,鉴于水利部门没有提出异议,双方可各临时占用5平方米。”张万一当场给张群赔礼道歉,张群也不计前嫌,很快让出了5平方米,双方很快达成和解协议。

  “为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21年,县委统战部和县司法局联合组织引导新乡贤积极领办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县创建50个新乡贤调解试点乡村、社区,组建近200人的新乡贤义务普法调解员队伍,他们经常活跃在基层乡村、社区,成为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的主力军。”襄城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歌说。(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古国凡)

  村医兼职“普法人”

  张子常(左一)为村民们普法。受访者供图

  一家村级卫生所,缘何法律元素满满?一个村医,为啥成了“法律明白人”?5月24日,记者来到商水县汤庄乡付楼村卫生所一探究竟。

  走近卫生所,一块“商水县汤庄乡付楼村法律明白人活动室”的牌子映入眼帘。卫生所面积300平方米左右,一进大门,便能看到大门两侧各摆了2块展板,上面是关于民法典等各类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再往里走,便看到一侧靠墙的位置有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法律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进乡村》……不时有前来看病的村民在展板前驻足或在书架前翻阅书籍。

  卫生所的主人、村医张子常告诉记者,在乡司法所的指导下,他的卫生所变身法律明白人活动室,这些展板和书籍都是乡司法所配置的,展板内容和书籍都会不定期更新。张子常是个老党员,40年前便开始行医,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平日里谁家闹个矛盾,邻里有啥纠纷,都喜欢找他评评理,而他也很乐于为村民们效劳。

  在为大家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张子常发现,村民们存在不懂法的问题,而在调解纠纷时提到法律法条往往“很管用”,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自学法律知识的道路。

  民法典颁布实施后,张子常很快意识到这部法典和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每天行医看病很忙,他依然会抽时间拿起书架上的民法典宣传册来阅读,有时看到在调解村民纠纷时能用到的法条,他会在心里暗暗加强记忆,以便“学以致用”。

  现在,张子常成了远近闻名的“法律明白人”,村民们会趁着输液、等待检查结果的间隙,和他唠唠最近的烦心事,听听他的意见。

  当天,村民李大娘在输液间隙和张子常倒起了苦水:儿媳妇不孝顺,经常和她吵架。“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你对她好一点,她对你自然也会像娘一样亲,喏,你看看民法典上这一条咋说哩……”张子常说着,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民法典宣传册为李大娘普法。这种普法,每天都在不经意间进行。

  在张子常和他的法律明白人活动室的带动下,村民们的法律意识大为提高。张子常说,下一步,他准备和乡司法所对接,将卫生所的空间利用起来,布置更多的法治宣传展板,引导更多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本报记者 王斌)

  民法典就是咱“靠山”

  左春雷在给村民作法治讲座,讲法律知识。受访者供图

  “遇到借贷纠纷咋办,今天咱讲讲民法典上是咋说的。”5月22日是周一,左春雷早早就来到村委的大会议室,他和村里的其他“法律明白人”给村民们上了一堂法律课。为了这次讲座,头天下午他就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发了通知。

  53岁的左春雷是新野县新甸铺镇骆湾村村党支部书记,曾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2020年,他通过了首批“法律明白人”培训,取得证书,成为村里的“法律明白人”。

  法律明白人,就是村里的法治示范带头人。左春雷介绍,他和其他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每个月至少要为村民开展4次法律知识讲座。婚姻家庭、宅基地、邻里关系、赡养老人等都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因此,民法典知识也是讲座常讲的内容。

  “近年来,特别是民法典颁布以来,村民法律意识提高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明显不一样。以前出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往往就是通过争吵、打架等方式解决,现在遇到纠纷了先找法律规定咋说的,有没有证据,许多村民家里都常备一本民法典,遇到问题就翻翻。”左春雷感慨地说。

  作为“法律明白人”,想给村民讲明白,自己更要成为“专家”。只要有时间,左春雷就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他还积极参加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律培训,提高法律服务能力。由于法律底子厚、实践经验丰富,在调解矛盾时更能对症下药,提出的调解方案更有说服力。

  不少村民还记得左春雷“五下湖北”做调解的事。去年8月,新甸铺镇的村民张某驾驶未购买商业保险的机动车在湖北省襄阳市发生交通事故,被对方告上法庭,法院判令张某赔偿伤残诊疗等多项费用18万余元,这对本来就经济困难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热心的左春雷和新甸铺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五下湖北”,到襄阳市与受害人见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当地司法所的共同调解下,最终达成更合理的赔偿协议,缓解了张某的生活压力。

  “民法典就是咱的‘靠山’,有了这个‘靠山’,我给村民做工作就更有底气,也更得心应手了。”左春雷笑着说。(本报记者 徐东坡)

  妇儿维权有“法宝”

  刘三妮(右一)在给村里的妇女讲法律知识。受访者供图

  郏县白庙乡赵庄村是一个有着2300多口人的行政村,村民们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绊绊的事,但只要村妇联主席刘三妮一出马,很多事情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因为她是大家认可的“法律明白人”。

  刘三妮今年61岁,赵庄村人,自2018年村委换届当选村两委成员兼村妇联主席,2021年村委换届再次当选,至今在村妇联主席的岗位上工作并主持村民事调解工作已有6个年头了。

  5月23日,记者在赵庄村委大院见到刘三妮时,她说,刚调解完一起民事纠纷。说起学习和运用《民法典》的经历,她打开了话匣子。

  2019年夏天发生的事令她印象深刻。村上一名13岁的留守儿童与另一个孩子发生口角,双方互骂。另一家孩子的家长找到那名留守儿童的家里,当着他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的面,将孩子打了一顿。老人报案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刘三妮作为村妇联主席也介入处理,态度明确地维护受伤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她对打人的孩子家长进行法治教育后,对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迅速向受伤害孩子和家长道歉,并作出赔偿,最终取得了受伤害方的谅解。自此以后,两个孩子冰释前嫌,两个家庭也相处融洽。

  2020年10月,村里一对夫妻离婚了,一双儿女大的9岁、小的7岁,离婚时判归男方抚养,女方有探视权。离婚后的第一年里,女方还能正常行使探视权。但后来,男方不让前妻继续探视孩子。这位妇女向村妇联求助。刘三妮出面找到孩子的父亲,耐心地给他讲民法典知识,同时还从孩子对母爱的需求方面动之以情,终于使他转变了态度。然后,他便将孩子安排到孩子姥姥家,让前妻去那里探视。孩子的妈妈买上孩子喜欢的衣服,去孩子姥姥家与孩子团聚,母子尽欢。

  2021年11月,刘三妮接到一位法官的电话称,该村一位妇女因为遭遇家庭暴力起诉离婚。刘三妮马上找到这位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了解情况,随后,刘三妮找到她的丈夫,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并告诉他,对妻子使用暴力就是犯法,严重的构成犯罪,并且还将影响子女的前途。经过反复的教育,这位丈夫终于幡然悔悟。他到妻子的娘家,当面真诚地向妻子道歉、悔过,最终取得了妻子的谅解。现在,这小两口感情好得很,一家人和和睦睦的。

  回顾当“法律明白人”的经历,刘三妮深有感触地说:“《民法典》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对于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更是一大‘法宝’。从自己学法到运用法律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到教会群众懂法用法,在这个过程中,赵庄村也变得越来越和谐了。”(本报记者 汤传稷)


关键词: 法律 基层 普法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筑牢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制度基础
下一篇:中国在打击电信诈骗上,重拳出击、联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