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如何发展普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画院院长陈国桢:打造文化资源互联网检索平台
发布时间:2023-03-06来源:河南商报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画院院长陈国桢

  新景网讯  “中华文化是一座含金量极其丰厚、规模极其宏大的资源宝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解构重构,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按照当代学习习惯,在编纂权威性、普及性兼具的中华文化精要大典的同时,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及其供给平台势在必行。”

  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开封画院院长陈国桢带来了关于新时代“修典”的建议。

  构建互联网检索平台,实现即时大众化分享

  “不能把‘修典’仅仅看成一个独立的图书编纂活动,而应作为一项综合性文化建设工程,把‘修典’打造成构建中华文化精要主题化检索供应平台、与高新科技深入融合的创新平台、主题文化系列节目的资源提供平台,并将其阶段性成果实现即时大众化分享。”陈国桢说。

  陈国桢在调研中发现,现有文化资源虽有诸多体量庞大、集大成式的传世文献,但因多为注疏、校勘、考证、评论、辑佚、增补性工作,而体现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成语、典故、名言、观点、例证等则淹没在推导论证或长篇叙述之中。现在需要的是,将它们遴选出来成为独立单元、赋予代码,进入互联网络。

  在他看来,现有《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和关键词搜索方式不仅无法提供主题化批量化,而又导致知识碎片化问题逐渐凸显。因此,通过“修典”再造一个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要素集中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和主题化供给平台就显得尤为迫切。

  建议将新时代“修典”作为国家工程推进

  由于古今词语内涵存在反差,同一语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语境之下都会有不同涵义。陈国桢认为,这一过程人工智能尚无法替代人工甄别。因此,无论编纂队伍的组建,还是物力、财力的支持,都需要作为国家工程推进。

  据陈国桢介绍,近几年,中央文史馆和北京大学等院校专家学者加大了对这一工程的研究与指导,并将其扩展为检索平台与“修典”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陈国桢说,当代类编学者刘占锋团队对中华文化传承传播路径的研究与探索已达40年之久,该团队拟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要集成》基本架构,河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专家为其创建的《中华传统文化精要主题化检索平台》也已初步完成。

  为此,他建议,将刘占锋团队的研究探索作为新时代“修典”试点完善工作方案,由已参与研究的北京大学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学术指导,充实专家团队,提高编纂水平,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新路子;对新时代“修典”给予适当财政支持;同时,网信管理部门帮助做好检索平台建设,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 文/图)


关键词: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共话“古都新生” 问计河南文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顾万发: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 才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下一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促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