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考古好戏连台 集中攻关突破 烛照文明进程
发布时间:2023-12-23来源:河南日报

  新景网讯 12月19日至21日,由省文物局指导,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洛阳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内高校、省内考古院所的考古工作者集中汇报了53个项目取得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

  文明探源方兴未艾

  2023年,考古人员对栾川龙泉洞遗址继续深入发掘,新发现灰褐色含较多角砾的黏土层位,出土较多石制品,推测洞穴废弃的主要原因是3万年前洞穴坍塌,洞穴坍塌后一段时间内还有人类继续活动,洞穴使用年代有可能会延至更晚。

  2023年,考古人员在新郑裴李岗遗址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小口尖底瓶,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小口尖底瓶,距今约7700年。小口尖底瓶的出土为探索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源流关系提供了新的关键实物证据。

  灵宝北阳平遗址2023年发现仰韶时期房址4座、陶窑6座、壕沟1条,陶窑集中在遗址北部,推测遗址北部或存在制陶作坊,新发现的“瓦形器”为研究早期房屋建筑材料提供了新证据。

  2023年,探明永城王庄遗址外围的环壕平面呈椭圆形,高等级墓葬出土包括玉器、绿松石、石圭等在内的丰富随葬品,应是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高等级聚落。

  夏商周考古惊喜不断

  朱丘寺遗址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夏代粮食仓储建筑,土墩立柱地面圆形建筑和土坯墙圆形地面式建筑与淮阳时庄遗址夏代早期粮仓遗迹相似,该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水平、粮食存储技术和建仓史提供了崭新材料和考古实证。

  2023年,考古人员对新密古城寨遗址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夯土建筑基址F1、廊庑基址F4与新发现的1号夯土台基、东部的夯土遗迹及南部勘探发现的疑似夯土,在平面布局上构成了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发现对探索夏商时期的宫殿建筑的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因此推测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1个方格,以东至少各存在2个方格。这些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的贵族墓地“兆域”,墓地及其附近的同期建筑对探讨“兆域”起源和中国陵寝制度的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安阳殷都区大坡遗址发现商代墓葬27座、车马坑1座、祭祀坑5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种级别。大型墓呈“中”字形,皆有殉人。大型墓周边分布有殉人坑、殉马坑、殉牛坑及车马坑等祭祀遗存。大坡遗址是一处经过科学规划的商代晚期墓地,其发现为研究殷墟大邑商的布局提供了新的材料。

  商丘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表明,宋国故城南墙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时期,城内发现的道路从东周时期断断续续沿用到汉代,疑似城内环城大道,对研究宋国故城乃至两周时期城邑内部布局有重要作用。

  汉唐宋明考古五彩缤纷

  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宫城内仓窖区的发现。此次发现的大型半地下式仓窖,是首次在汉魏洛阳故城内发现仓储类建筑遗迹。本次发掘的仓窖数量大,且位于宫城内,等级较高,属于北魏皇家府库。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宫城内仓窖区的存在,也是目前所确知的等级最高的古代仓储类建筑,填补了洛阳乃至河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仓窖类遗迹发现的空白。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为洛南东汉帝陵的组成部分。2023年,考古人员继续对封土东侧的一号建筑单元进行发掘。根据勘探结果,该单元为方形台基式建筑,或为文献中所记石殿。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工作,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布局,并发现3处大型院。2023年,在坊西北隅、东北隅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方形殿址F21东北角斜廊的发现,证实了该建筑四角均与斜廊相接,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建筑组合形制。

  隋唐洛阳城宫城轴线北部建筑群遗址属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2023年的考古发掘,使人们对北宋天兴殿遗址的形制、布局有了新的认识,推进了宫城北部区域内遗址的空间分布、形制布局和结构特征的研究。

  2023年,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对北宋东京城外城相关遗存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开封市双龙祠项目明代建筑遗址东半部发现有呈南北走向的明代街巷和明代建筑基址,房屋建筑沿街巷分布,布局清晰。院落建筑规模较大,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合瓦或草苫屋顶,建造方式较为考究。该遗址展露的大面积明代建筑群真实反映了明代开封社区街巷布局形式,北侧明代建筑遗存可作为研究当时中原地区城市基层组织结构和城市建设风貌的典型案例。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这些考古发现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明,涉及遗址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再次用考古证明了中原文明一脉相承、没有间断的突出特性。2024年,考古工作者将继续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利用河南优势,集中攻关,实现学术突破;加强文物科技考古与科技保护工作,守护利用好考古遗产,让文物“活”起来,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河南贡献。(本报记者 张体义 郭歌)


关键词: 考古


责任编辑:白云

上一篇:卢森堡驻华大使卢睿朗:欢迎大家通过卢森堡来游览欧洲
下一篇:淮阳区 文旅融合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