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坡蚌龙、二里头绿松石龙 河南这两条“龙” 诉说起源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09来源:河南商报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带有神性的动物。作为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已经扎根并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龙文化的烙印,龙文化的审美意识更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从小都知道,龙的形象是古人综合多种动物和云雾、闪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成的神物,是虚构的。但你知道吗?通过考古,人们还真的发现了“龙”的踪迹。

  最早的“龙”可追溯至8000年前

  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

  这条龙是用红褐色砾岩堆积而成,长19.7米,宽1.8至2米,距今约7000到8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1986年查海遗址正式发掘,在几个相邻的探方里,总是发现有大小相仿、颜色相近的石块,进而发现是由人工一块块有规律堆砌而成的。最终发掘结果让考古人员震惊,原来这些石头堆砌成了一条龙的形状。

  长达19.7米的石龙,身体呈波浪状,龙口大张,四肢伸展,如腾云驾雾一般。用于摆塑龙形的石块大小均等,排列有序。龙头、龙身的石块堆砌得比较厚密,龙尾则比较松散。远远看去,红褐色的石块有如龙体鳞片,威武雄健。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查海遗址龙形堆石位于聚落遗址中心,专家推测这里是查海先民集会、祭祀的地方,属于查海聚落的“圣地”。龙形堆石作为查海部落的标志,能够展现出强大的部落形象。查海部落“图腾龙神”的形成,可能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形成的最早开端。

  濮阳这条6000多年前的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在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隅,曾有一片常年积水、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当地俗称其为西水坡。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此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因其地而名之为西水坡遗址。在此地先后发现了三组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等动物图案。据放射性碳素方法测定,西水坡蚌塑龙虎图案距今已有6300~6500年的历史。因其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成熟逼真的龙的造型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龙虎图案位于第45号墓墓主人的两侧。右侧为龙,头北背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张口瞠目,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做灵动奔走状。左侧为虎,头北背东,身长1.39米,高0.63米,头微低,目圆睁,形似下山之猛虎。另一组蚌图位于一条灰沟中,沟底铺厚0.1米的灰土,其上摆塑人骑龙和虎的图案。人骑龙摆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东背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做腾飞状。龙背上骑一人,双手一前一后做驾驭状,头微侧,似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西背南,仰首翘尾,四足微曲,鬃毛高竖,做奔跑状。

  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像一条银河,零星的蚌壳就像银河中的繁星,人骑龙和奔虎腾空而起,如在空中驰骋,十分壮观。

  二里头先民制造的绿松石龙

  三维复制都无法“以假乱真”

  2002年,考古队在宫殿区一座早期大型建筑3号基址的院内发现成组贵族墓,墓葬中部放置的就是被称为“超级国宝”的镶嵌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龙形器整体由2000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仅0.2~0.9cm长短,厚度仅0.1cm左右。龙身长64.5cm,中部最宽处4cm。绿松石片本来应该是粘在某种有机物上,但是所依托的有机物已经腐朽,仅在局部发现了白色灰痕。距龙尾3cm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中间有红色漆痕相连,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cm。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曾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经过研究发现,二里头人制作绿松石龙的时候,很可能是先用木头围出基本形状并画好图案,根据图案加工每一片绿松石片,再用植物胶和动物胶严丝合缝地粘嵌起来。

  “2019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馆前,考古队用三维模型复制了一个绿松石龙,但是和原件还是存在一定区别,可以看出,4000年前的二里头先民的手工业和艺术审美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二里头时代之前,不同地区龙的形态不一,各具风格,且与现代人熟知的龙的形态有很大差异,而这件龙形器的造型,与如今的龙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二里头龙形象的很多要素,一直延续到商王朝。(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


关键词: 西水坡 蚌龙 起源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来“老家河南”热热闹闹过个幸福年
下一篇:谚语里的老家河南丨预制菜成年夜饭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