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资金”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03-25来源:河南日报

  新景网讯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自力更生创奇迹,高举红旗永向前……”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它的建设映照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连日来,记者走访浚县、卢氏县、嵩县、唐河县等地,发现省财政认真学习红旗渠精神,把从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保障。

  “筑巢引凤”让企业生财“有源”

  聚焦培植壮大财源,省财政指导各地切实提高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筑巢引凤”抓好“生财之源”,让企业愿意在农村扎根、生长。

  不久前举办的2023浚县年货节暨第三届“浚鲜妙荟”、“云品浚鲜”线上线下年货节,让更多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走出浚县,走向全国。

  2021年,浚县投入衔接资金760万元,用于配套电商直播中心建设,引导电商企业建立集本地特色农产品展示、代购代销、快递配送等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电商快递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物流快递配送体系,解决了农民寄取快递难的问题,打通了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

  唐河县将5000余万元衔接资金向乡村振兴产业园倾斜,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一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吸引企业入驻,为经济发展蓄能,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要求。

  “精准用财”让产业发展“有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去年省财政共筹措下达衔接资金99.45亿元,不断提高用于产业资金比重,为项目实施输送“真金白银”。

  “头如罐,眼如蛋,耳如扇,毛如缎,龙门角真好看,叫唤一声二里半。”这是郏县百姓对郏县红牛的描述。

  作为全国唯一以县名命名的地方优良品种,郏县坚持把红牛作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衔接资金实施红牛养殖奖补项目,聚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已累计引进新建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9个,总投资7.8亿元以上。

  在卢氏县广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吴善辉介绍,销售旺季公司每天向“海底捞”以及国内大型商超供货量在2吨左右,每3天向东南亚和美国出口一个集装箱。食用菌产业是卢氏县立足山区资源禀赋,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食用菌、蜂产品、特色果品等产业链,帮助更多村民获得持续稳定收益。

  作为产粮大县,近年来舞阳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6.39万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富农惠农”让百姓增收“有方”

  街道干净,房屋错落有致,红旗渠水穿村而过。阳春三月,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一派繁忙景象。通过近几年财政衔接资金的扶持,庙荒村从曾经的贫困村变为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的网红村。

  在庙荒村村史馆,党的二十大代表、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亲自担任讲解员,正在给游客介绍村里山乡巨变的奋斗历程。“庙荒村的变化是林州人民发扬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们就是要把村史馆作为新时代宣传弘扬红旗区精神的窗口,既让游客在这里切身感受红旗渠精神,又让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郁林英动情地说。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搬迁成了解决深度贫困的重要途径。走进嵩县德亭镇德福苑集中安置社区,扶贫车间、幼儿园、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搬迁群众生活便利、就业充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省财政坚决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2022年全省53个脱贫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3.26亿元;同时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统筹整合资金项目管理情况调度工作方案》,不断提升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力争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省财政厅农业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贡献财政力量。(本报记者 胡舒彤)


关键词: 衔接资金 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抱团”致富路更宽
下一篇:鲜蔬供香港 有菜从郑去——来自新郑市梨河镇供港蔬菜基地的一线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