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记者微调研丨乡村产业枝繁叶茂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系列调研之三
发布时间:2023-05-30来源:河南日报

  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休闲广场。本报记者 刘晓波 摄

  南召县五朵山景区九龙湖蓼花汀民宿集群。本报资料图片

  浙江如何做

  浙江各地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聚焦兴业富民,迭代建设“乡村产业大脑”,加快产业振兴,大力推行乡村经营,创新“强村公司”模式,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和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强村富民奠定坚实基础,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打造出“衢州农播”、丽水“农三师”等一批人才培育品牌,浙江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本报记者刘晓波整理)

  沈丘县

  中原亿元村的嬗变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村集体资产近2亿元,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左右……你能想象这里之前还是一个地下无矿、地上无宝的贫困村吗?

  5月25日,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休闲广场,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一排排徽式建筑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这里曾是一片废弃旧宅院,通过空心村改造,建成了李寨村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列了很多老式农具,吸引不少学生前来研学“打卡”。

  在李寨村,这样的“微景观”“微改造”比比皆是。2011年之前,李寨村还是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和集体经济“空白村”。李寨村“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李士强,返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后,2018年年底,李寨村全部脱贫。

  脱贫了,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李士强为李寨村量身定做了“企业帮扶、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他用自己创立的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先后“孵化”了多个村集体经济实体,并拉长产业链条。

  千亩供港蔬菜基地就是其中一个。供港蔬菜大棚里,吊管喷淋喷出均匀的水雾,新一茬油菜等待收割装车。

  “油菜生长周期短,一年可以收割8茬。每亩地每年净收入超过1万元。”当地农贸市场的商户王争林说,他在李寨村承包了360个大棚,常年用工150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多元。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全部建成后,将长期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就业500人左右。

  “大棚是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租赁给有经营头脑和技术的村民使用,使用费每年每个棚1300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增加了务工收入。”李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鹏辉说。

  李寨村340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全村786户农民每年每亩可以得到1000元以上的流转费,这是村民获得的土地流转权益性收益保障。

  李寨村村民还可出资入股“千亩梨园”“千头繁育牛场”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村民变股东。“村民想入股的,每年可以享受入股资金12%以上保底无风险分红,我入股了20万元,每年保底分红2.4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收入不比在城里务工低!”村民刘俊华说。

  10年间,李寨村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4个集体经济企业,建立起一二三产融合的村集体资产体系,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700元跃升为去年的23800元,曾经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发展起来的李寨村,也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李寨村为依托,冯营镇形成了以服装加工、红薯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打造豫东南门户重镇。”冯营镇党委书记董启超信心满满。

  南召县

  特色产业敲响致富门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娟 本报通讯员 廖涛

  眼下正值香菇生长期,在南召县板山坪镇,樊楼村党支部书记卢俊延格外忙碌,他穿梭在香菇大棚间,指导着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香菇越夏管理工作。

  十里八村的人见到卢俊延,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香菇书记”。因为他善抓香菇产业,让群众从中受益。

  樊楼村地处深山,柞木资源丰富,家家种植香菇。但早年因种植技术落后,农户种植香菇坏袋率高,香菇种植成了一个高风险行业。

  2018年,卢俊延放弃经营多年的玉器生意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卢俊延先是牵头成立了香菇合作社,对有种植意向的党员群众无偿开展专业知识培训。通过统一基地规划、统一原辅材料、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调动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此后,经板山坪镇党委的牵线搭桥,香菇合作社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达成院地合作共建关系,在樊楼村建成具备灭菌、自动装袋功能的生产流水线和30个标准化香菇大棚。

  2020年年底,香菇合作社又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达成科研合作意向,以硒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为基础,实施“硒+香菇”战略,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一套“组合拳”下来,樊楼村经济收入直线上涨。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5万元,仅香菇产业收入就有16.5万元。在此辐射示范带动下,板山坪镇共建成香菇大棚378个,带动800多户2000余人从事香菇生产,户均收入1.6万元以上。

  樊楼村以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在南召县并非个例。该县立足资源禀赋,重抓重推“1+3+N”产业融合发展,即1个传统产业(柞蚕养殖)、3个支柱产业(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和多个新兴产业(艾草、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增强联农带农能力,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近年来,南召县致力建设以西北部山区为主的5000万袋富硒香菇种植区,以南部浅山丘陵为主的万亩艾草种植区,以东部山区为主的40万亩苗木花卉种植区,以中部丘陵为主的10万亩柞蚕养殖区,以及以东西部等乡镇为主的文旅康养旅游区,形成了县有产业集群、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夏邑县

  “一只鸭”跑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

  巡栏、投食、换水、消毒……5月25日一大早,夏邑县郭店镇柯针庙村村民韩祥玉开启了与鸭“打交道”的一天。

  “我这一组鸭子有3000只,每天能下种蛋约2200个,能卖5000多块钱,扣除饲料成本大概能挣3700元。”韩祥玉笑着说,村里发展种鸭养殖,让他和大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据了解,2017年,该镇引进全球最大的种鸭养殖企业——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广西桂柳牧业夏邑产业园,涵盖种鸭育种、饲料加工、父母代种鸭养殖、商品肉鸭养殖等,形成产业链条;还提出打造“种鸭养殖小镇”战略目标,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规划》《种鸭养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扶贫的政策性文件,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

  可是群众对种鸭行业不了解,没人敢干。为引导农民养殖种鸭,该镇以柯针庙村为中心,动员当地致富能手率先养殖,并高起点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脱贫户)”发展模式,将农户吸收进来,引领种鸭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了“小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

  郭店镇党委书记杨晓辉说:“目前,柯针庙村养殖种鸭23组6.9万羽,年利润额近2000万元。在柯针庙村的带动下,种鸭养殖迅速辐射到韩口、杨吕庙、骆天庙等20多个行政村,年产值10亿多元,净利润3亿多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养殖的脱贫户1000多户,仅种鸭养殖一项年人均增收6000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如今,夏邑县以郭店镇为中心,带动歧河、何营、会亭等10个乡镇发展种鸭养殖,全县种鸭存栏量200万只,成为“中国蛋鸭养殖之乡”。

  专家点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筑牢农业强省根基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 张道明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总结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善于从战略安排上去考量、从为民情怀上去体悟、从发展理念上去前瞻、从工作方法上去把握,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上,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强省建设根基。

  河南乡村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大宗农产品供给足、数量多,农产品加工规模大、花样全,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有70个,既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示范载体数量多,全省先后创建了1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聚焦目标,河南乡村产业发展要抓好区域规划。全面开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调查,明确特色优势产业类型、发展方向和空间载体,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特色产业;抓好组织创新,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特色资源整合起来,把分散资金、人才、技术集聚起来,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抓好链条延伸,持续强化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功能,加快推广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中培育新业态、构建新链条;抓好科技创新,加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搭建一批产业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抓好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抓好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流量经济,打造一批适应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人才培育品牌。(本报记者 刘晓波 整理)


关键词: 乡村 产业 振兴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为探索中低产田改良途径,新乡花生科技小院常年和土壤打交道
下一篇:打造“薯乡云”甘薯服务平台 科技小院助力,让伊川人逐梦“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