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大别山采风③丨问富
发布时间:2023-11-07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1998年4月24日关于河口村的报道《“我咋老觉着自己没富起来?”》

  “依山傍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我咋老觉着自己没富起来?”前边是中堂,后边是感慨,都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农民之手之口,他叫王驾远,商城县金刚台镇河口村人。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河口村到底富起来没有?“名人”王驾远今安在?10月26日,记者驱车河口,走村“问富”。

  吃:越来越讲究

  未到河口村,先见河口人。

  轩庄村民组张松伟小两口,在邻村杜畈村稻草店街上新开了一家“张家味土菜馆”,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孔发等在这里。

  问起如今的生活,张松伟笑了:民以食为天,咱就说吃吧,过去讲温饱,现在讲营养,“除了自种的时蔬、松蘑,还有山里的土鸡、老鸭、兔子肉等,玻璃缸里还养着鳜鱼、花鲢、野鲫鱼,若有人想吃海鲜,打个电话,城里马上有人送来。”

  “群众在家吃得咋样?”记者问吴孔发。

  “鸡鸭鱼肉,荤素都有,想吃啥做啥。”领着我们进村,吴孔发边走边说,“俺村出去人多。外面有啥好吃的,儿女们都往家里寄,变着样儿让父母尝鲜。”

  住:小院带别墅

  沿街过桥,就是河口村。河谷地带,土肥水美,从北京回来的村民吕勇,流转上百亩地种葡萄,连续三届获得全省葡萄优果评比金奖,每年出口额超过2000万元,很多村民在这里“上班”。

  与葡萄园隔河相望,薛洼村民组明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拎着一篮刚割的韭菜,73岁的王勤远把我们领到她家。靠北并排两栋别墅一模一样,一看就知道分属兄弟二人。

  “我4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城里安了家,这房子是老三、老四的。”

  打开东边别墅大铜门,客厅里的吊灯晶莹闪亮,高档仿石大茶几,围着一圈真皮大沙发,精致的电视墙上挂着超薄大彩电,落地空调和三开门冰箱摆放在墙角。

  楼上楼下卧室,家具设施齐全。大孙子的卧室门上,还贴着大红的双喜。厨房里燃气灶、取暖炉一应俱全,靠墙一面,还放着一台移动落地电视。

  “她老两口生活美着哩,儿孙们平时在城里,回家团聚当度假。”吴孔发说,全村13个村民组423户,散落在37个自然村,90%以上盖别墅、建小院,一家比一家整得美。

  行:车多忧路窄

  从村里出来,村口不知啥时候停了一辆浙江牌照小汽车。吴孔发说,那是王勤远的儿媳妇回来了。

  “你是没看到,逢年过节她家门口小汽车能停一长溜,老太太问,这一天得烧多少油呀?大孙子告诉她,绿牌的不烧油,用电,她高兴得直说这样好、这样好。”

  “王驾远家咋样?”记者问。

  “老人家已去世多年了,他儿子身体不好。孙子这些年在北京发展,说是停车场老板,收入不错,回来开的也是绿牌车,看着是最新款。”

  “你怪懂车嘞!”

  “见多识广了呗。俺村400多户,春节回来少说也有300辆车,什么进口的、合资的、国产的,啥牌子都有。”指着不远处正在修建的濮新高速,吴孔发说,“高速公路明年就通,到时返乡的人会更多,村里的路就显得窄了,我们得抓紧修……”

  盼:多聚少奔走

  “乡亲们还有啥愿望?”

  “那可多了。”吴孔发边说边扳起手指头,“多出台些好政策,多办一些大工厂,多上一些好项目,让更多的村民返乡挣大钱……”

  “孔发啊,这不仅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啊!”声音从身后传来,是金刚台镇党委书记邓真。

  “中!我们一起努力向前冲。”吴孔发笑着说,“邓书记,王驾远的中堂,早已时过境迁,要不你给改改?”

  “好,我试试!”邓真快人快语,闭上眼,徐徐道来:“依山傍水,美丽田园,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田种地当晨练,吃也舒坦,住也舒坦,幸福生活比蜜甜;荤素搭配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居家出行享平安,出也舒心,归也如愿;共同富裕写新篇,美好向往在人间,努力奋斗,大步向前!”

  妙哉!(本报记者 胡巨成 刘宏冰 李筱晗)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乡村行·看振兴丨刘门村的火红“柿”业
下一篇: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小酥梨 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