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有乐 悠然听笛 贾湖恰如“鱼米之乡”
发布时间:2024-08-21来源:顶端新闻

  新景网讯  河南省舞阳县的北舞渡镇,坐落着一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遗址——贾湖遗址。

  这是一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承载着8000年前先民的智慧和文明。走进遗址,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着先民们的生活气息。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8月19日,“何以中国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一窥贾湖先民的生活面貌。

  贾湖骨笛的主人可能是巫师

  你一定听说过贾湖骨笛的赫赫大名,它出土于贾湖遗址,故此得名。这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如今静静地躺在河南博物院的展柜中,每天接受着万众敬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或许是为了模仿鹤鸣、吸引猎物,又或许是为了向上天祈愿、诉说心声,8000年前,贾湖先民取仙鹤尺骨,锯截钻孔,修整成器,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一项惊人的创造。

  贾湖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康国涛介绍说,中国音乐史学家李纯一先生认为,使用骨笛的墓主人应当是巫师类人物。

  “从两方面来说,贾湖骨笛它的主要作用是法器,次要功能是乐器。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选用丹顶鹤的尺骨作为制作骨笛的材料呢?据传8000年前一只仙鹤死去了,把尺骨留在了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起它,耳边响起了鹤群哀悼的声音。8000年斗转星移,生活慢慢转化为艺术。穿行在骨笛和孔洞之间的,是8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康国涛表示。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近50支,大多为七孔,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贾湖骨笛出土后,依然可以被吹奏出声音,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更是复原了贾湖骨笛,让8000年前文明的声音再度回响。

  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贾湖人生活有多富足?

  “贾湖人的生活究竟是一幅怎样图景?以什么果腹?和什么做伴?”用贾湖遗址博物馆负责人的话说,“富足”二字足以形容。

  在贾湖村,随处可见墙壁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陶器,鼎、釜、甑、罐、钵、碗……它们仿佛仍冒着生活的腾腾热气,先民们将吃不完的稻米、水果以及蜂蜜等食物储存在陶罐中,放置在阴凉的树洞里。经过时间以及温度的洗礼,世界上最早的酒由此诞生,陶醉了一个又一个日子。

  “遗址是我们解读过去的锁钥。”该负责人介绍说,考古工作者用浮选法,在贾湖遗址的部分房基、灰坑填土标本中找到了上千粒炭化稻米,80%以上已经和野生稻有了明显区别。此外,贾湖遗址中还出土了诸如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构成了从耕种到收获再到谷物加工的一整套物证链条。

  在漫长时光里,贾湖先民建筑房屋、狩猎采集、驯化家畜、制作陶器、耕种水稻、结网捕鱼、纺纱织布、酿造美酒……正是因为粮食出现了剩余,富足的物资让贾湖先民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一个自得其乐的“鱼米之乡”。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重新书写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完全依靠、顺应自然,转为尝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业经济也开始逐渐由攫取型转化为生产型。”该负责人说,贾湖区域内地势低洼、水源丰沛,大片的湿地、广阔的草原,以及天然生长的野生稻群,为发展农耕和畜牧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这标志着贾湖先民在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如今,在贾湖先民曾耕作过的土地上,高粱正迎着微风静待丰收的季节,生长着崭新的希望。纵然隔着8000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望见那时的日升与日落、播种与收获。(记者 张弋 实习生 丁博洋文)


关键词: 河南 贾湖


责任编辑:白云

上一篇:全国交流展示大会 河南社会体育指导员荣获4个一等奖
下一篇:被电信网络诈骗收割?这里有秘籍教您守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