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丨红色耀中原 听老党员讲党课
发布时间:2023-07-01来源:河南日报

  6月30日,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党员魏善民在兰考焦桐广场打扫落叶。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红旗渠》杂志执行主编郝顺才。受访者供图

  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讲师黄德耀。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庆祝党的生日,每每叩问初心。七一前夕,本报记者分别深入兰考县、林州市、新县等地采访老党员先进代表,听他们与青年一代谈心交流,讲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的诞生历程和背后故事。艰苦的奋斗、忘我的牺牲、执着的坚守、不懈的追求……老党员亲历口述的不平凡往昔,让青年一代更真切领悟了信仰何以生根、党性如何锤炼、初心因何如磐。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下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和革命精神讲给大家听,讲给青年一代听,把党的奋斗史和现代化建设使命有机衔接,将更加丰富主题教育内涵,激励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

  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凝聚奋进力量

  □本报评论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要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我省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2019年视察我省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视察我省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生动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指引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加压奋进,创造更加出彩的新业绩。

  焦裕禄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十万大军战太行”,建成了“人工天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丰富源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兰考人在脱贫后走上致富路,林州人相继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大别山老区人民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抚今追昔,中原大地发生的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彰显着精神的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就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用好鲜活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时代价值,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党员、激励群众;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培育时代新人,确保事业薪火相传。

  挺起精神脊梁,凝聚奋进力量。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凝聚精神力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我们定能交出更加出彩的优异答卷。

  魏善民:焦桐无声 斯人有情

  “别看它小,它的根好!有好根长得快,只要有土有水,它就能活!咱埋上吧,扔了可惜了!”焦书记60年前的一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又逢党的生日,我想和年轻一代说说焦桐的故事,说说我亲身感受到的焦裕禄精神。

  “小伙子,咱俩搭班吧!”那是1963年3月,21岁的我第一次见到焦书记。他来我们村和群众一起栽泡桐,叫我和他搭班。

  焦书记调到兰考县时,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严重。灾害几乎把全县的树苗甚至庄稼都毁坏了,不少兰考人被迫离开了家乡。

  焦书记问老百姓怎样抵挡风沙,有经验的老农告诉他“种桐树”,泡桐生长快,能挡沙。经过多次考察,焦书记决定要先栽种泡桐。

  栽树需护树。那时,泡桐林旁是条土路,村里的牲口下地干活儿,从这里路过;放学后嬉闹的孩子回家也从这里走。护树的任务就交给了我父亲魏宪堂,他被推选为护林员。

  当年焦书记亲手栽下的那棵小树苗已经60岁了,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它“焦桐”。

  这棵树,我父亲守护了8年。1971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把我叫到床头,叮嘱我要照看好这棵树。

  52年来,我守护着这棵树,旱天浇水、涝天排水、培土扫地,从清晨到日暮。每天看着它,就好似焦书记在看着我。

  20世纪70年代,我当了朱庄村第八生产队队长,护林治沙抓生产更是我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大大小小的沙丘不见了。小麦产量也上去了。如今,小麦一亩能产一千多斤,你看这变化大不大?

  当年焦书记跟我说:“别看咱现在生活困难,只要社员肯干,日子肯定一天比一天强。小伙子,你年轻,得领着大家干!”1978年,我当上了朱庄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才退下来。几十年来,是焦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60年前,焦书记带领我们与“三害”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

  我今年81岁了,是一名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现在我每天早上五点半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去焦桐广场打扫卫生、看看树的情况。看着它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我心里感慨万千。

  如今的泡桐林已更新到三代、四代了,成排的泡桐在路边,高耸的枝干俨如一座城墙,守护着兰考人民。

  我以前从没敢想过,用来防治风沙的泡桐,经匠人制作,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奏响华美乐章。沿着焦书记的思路,种植泡桐不仅是治理风沙的重要手段,还能发展出一个致富的大产业。

  几十年过去了,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守着这棵树,就是守着焦裕禄精神。(本报记者 史长来 整理)

  郝顺才:守好渠水 初心不改

  我叫郝顺才,今年77岁,是林州市东姚镇西窑岗村人。我曾经修过红旗渠,后来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退休后,我又成了《红旗渠》杂志的执行主编。身为党员,我将守护红旗渠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前不久,我刚给一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上了一堂有关红旗渠精神的党课。我告诉这些年轻人,这么多年来,从修渠到护渠,再到宣传渠,我的整个生活都在围绕红旗渠转,用实际行动守好这渠水,我的初心从未改变。

  我跟红旗渠的缘分,早在60多年前就结下了。1960年,我14岁,刚上初中二年级,开学第一天,学校通知让我们课余时间上红旗渠工地干活。

  第一个任务是五人一组到河滩推沙。第二个任务是“正字记号”,给大人们记录他们任务的完成情况。修渠初期,粮食蔬菜紧缺,挖野菜是最后一个任务,我们把野菜挖来,用水泡好再放点盐,大家便能就着饭吃。

  年少时上渠参与劳动的经历,可以说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那时的生活条件虽十分艰苦,但所有林县人团结一心,信念坚定。

  后来我的学业中断,留在红旗渠工地上,先后参加过杨耳庄后沟渡槽建设,一、二干渠修建,南谷洞水库溢洪道开挖等多项工程建设。1968年10月,我转到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开始了维修管理和供水管理工作。

  修渠护渠近50年,我跟红旗渠的感情已十分深厚。2006年,我退休了,人离开了红旗渠,心却留在原地。红旗渠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发挥余热,尽我所能宣传好红旗渠精神。

  2010年起,我创办了《红旗渠》杂志,每个季度出一期。这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考验,十几年来,为维持杂志的定期出版,没有稿件来源,我就自己采写,没有编辑校对,我就自己改,没有资金印刷,就自己想法筹……

  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莫大鼓舞和动力。我经常主动到各个学校给师生作红旗渠精神报告,给他们讲祖辈如何用血汗建成红旗渠。暑假期间,有很多大专院校的师生到林州进行实践活动,我就带大学生们重走红旗渠,体验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自力更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要能吃苦、多实践,积累更多社会经验,艰苦创业。红旗渠精神不只是当初修渠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学习好和传承好的精神。

  不管是修渠、护渠还是宣传渠,一切都是因为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支撑,我才能60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地守好这渠水。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会一直干到底。(本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整理)

  黄德耀:红色家风 薪火相传

  我叫黄德耀,今年快70岁了,从新县检察院退休后,成了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

  我今天分享的党课题目是《大别山中一家人》,故事首先从我的姥姥晏春山说起。

  我的姥姥晏春山,被后人誉为“大别山江姐”,牺牲时年仅40岁。

  黄麻起义时,姥姥和姥爷潘家年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白沙关暴动。1933年5月她不幸被捕,敌人酷刑相加,押着她去找游击队。她把敌人带到远离队伍的鸡公寨大花台崖顶,高呼着“共产党万岁”,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

  流血牺牲没有吓倒革命者。老区人民前赴后继当红军、干革命,革命烽火越烧越旺,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我们一家三代,就有6位红军3位英烈。

  姥姥牺牲后,姥爷继续留在红军游击队里干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主动要求回乡务农;爷爷黄本富指挥部队突围时,为了救战友而英勇牺牲;小爷黄成香,在我爷爷牺牲后,接过他手中的枪,也去当了红军,1940年牺牲在安徽的抗日战场上;父亲黄世祥11岁当红军,身经百战,敌人的弹片终生留在体内;母亲潘凤英,自幼跟着姥爷在革命队伍里长大,很小就加入了红军,在枪林弹雨里救伤员、千难万险送情报,从来没有退缩过。

  “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六字家训,像种子一样,从小就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1970年,我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我工作、训练都很优秀。1979年转业,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新县人民检察院。从事检察工作30余年,我始终坚持忠心为党、赤心为民,勤奋工作、低调做人。一家人的英雄故事,从未向外人炫耀过。

  2011年,建党90周年前夕,记者采访报道健在的老红军,采访我母亲时,意外发现她珍藏着的3本革命烈士证,我们家“满门忠烈”的英雄故事才逐渐被外人知晓。

  当时大别山干部学院正在筹建,我们家的英雄故事被选入学院红色教材。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别山革命老区“28年红旗不倒”的艰辛历程,了解老区人民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退休后的我成了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还义务当起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

  其实在这英雄的大别山中,有很多像我一样生长在红色家庭,听着先烈故事长大,一直以继承革命遗志、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为己任的老党员、老同志。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来到新县,在会见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深情嘱托: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我至今记得那个幸福温暖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和我们握手。我向总书记保证,一定传承好红色家风,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把大别山的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本报记者 胡巨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整理)


关键词: 老党员 建党节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郑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市互联网行业党委组织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新景网党支部荣获郑州市第六批互联网行业党建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