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一亩地能节水1/3 郏县恒压多项创举成标杆
发布时间:2024-08-21来源:顶端新闻

  新景网讯  堂街镇地处平顶山郏县东南部,东倚紫云山,处于浅山丘陵区,成井条件差,流经郏县的北汝河还在这里“拐了个弯”,沿镇界北蜿蜒东下,因此这里的庄稼经常面临无水灌溉的困境,只能“望天收”。

  转机出现在1984年,全国第一座恒压喷灌试验工程在郏县建成,地下纵横的水网将北汝河水重新“输送”回这片土地,让昔日的“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

  郏县恒压设计使用年限只有15年,它为什么能40年“青春依旧”?

  郏县恒压“涅槃重生”后

  灌溉辐射面积更大了

  这座“不老传奇”也曾“垂垂老矣”。

  “管网老化、设备冒火……工程运行快15年时,灌区出现了很多问题。”郏县恒压原副主任姬学志介绍。今年73岁的姬学志1997年进入郏县恒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他见证了郏县恒压的“生死转折”,也参与了对郏县恒压的“逆时抢救”。

  “郏县恒压能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是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姬学志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郏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补给郏县恒压一定的办公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2003年,郏县恒压的机泵、电气及电力等设备进入严重老化阶段,几近报废,若不及时对设备进行技改,灌区1万余名群众的农业生产将再次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

  郏县水利局和郏县恒压下定决心:必须改!从2003年4月开始,郏县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数千万元,逐年对郏县恒压的泵站和田间管网进行翻新、扩建。

  20多年的努力,郏县恒压“涅槃重生”。

  如今,郏县恒压灌溉辐射面积由原来的6400亩扩大到了10.02万亩,同时还肩负起了堂街镇3.5万人的日常饮水,为郏县的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先后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节水型灌区。

  “太方便了,管子接上,卡一刷,水就来了”

  “自创的‘三护’模式和‘三节一体’体系是郏县恒压的‘秘密武器’。”郏县恒压副主任刘绍伟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三护”模式即管护、养护、维护,“三节一体”体系即节水、节地、节时及信息化智能灌溉系统。

  对于郏县恒压的工作人员来说,“三护”模式贯穿他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田间地头管护设备是传统,及时更新、悉心养护设备是习惯,灌区设备出问题领导带头维护是常态。

  “三护”模式打稳地基,“三节一体”体系拔地而起。“村民浇地是头等大事。”刘绍伟说,不仅要保证村民浇上地,还要让村民浇地更加节水、省钱、省力。

  郏县恒压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为目的,加强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灌区内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在泵站、田间蓄水池、主管道和骨干工程的主要位置安装了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集成在管理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管理起来更加省时高效。积极推广使用微喷、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设备,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

  为带动村民节水的积极性,郏县恒压全面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近6年来,我们共发放节水设备(水管、微喷管、滴灌管)5万米,补贴节水资金8.2万元,整个灌区内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氛围。”刘绍伟说。

  在郏县恒压人的共同努力下,灌区的节水由原来单一的半固定式喷灌发展到现在的微喷、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原先浇一亩地50m3左右,现在浇一亩地35m3左右,节水1/3,目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7.44万亩,节水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太方便了,管子接上,卡一刷,水就来了!”堂街镇种粮大户王辉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现在浇地不但操作方便,而且价格也合理,尤其是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群众浇地遇到问题随叫随到。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恒压灌区实现了科学用水,亩均每年增产粮食200斤,烟叶等经济作物亩均每年可实现增收1000元左右,灌区10.02万亩农田每年增收3825万元,人均增收800元,群众满意度高。”郏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对恒压灌区的“不老秘诀”进行分析探索、优化升级,为推进郏县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记者 孙超 实习生 张祎 通讯员 李繁森)


关键词: 河南 水灌溉


责任编辑:白云

上一篇:被电信网络诈骗收割?这里有秘籍教您守好“钱袋子”
下一篇:僵尸企业难注销?公益清算巧化解